春分时节,万物复苏。2025年3月20日,文化旅游学院书画教研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研学活动。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我院书画教研室精心策划,由孙阿琛、施程耀、巴郭贺等专业教师带队,102名书画专业师生以徒步春游的形式前往周口美术馆,参观“翰墨润中原”河南省美术书法作品展。这场以“以展促教、以展促学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,不仅是一场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之旅,更是一次课堂向社会的延伸探索。
一、徒步而行
在春光中感受艺术与自然的交融。清晨8时,师生们从校园整装出发。队伍沿周口大道、文昌大道人行道步行2.5公里,历时30分钟抵达周口美术馆。此次活动受到了周口博物馆馆长周建山的亲切接见,与博物馆、美术馆的领导合影留念。
春日暖阳下,柳枝轻拂,风景如画,沿途师生们既欣赏自然风光,又交流书画创作心得。“徒步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体验,让学生从钢筋水泥的课堂走进自然,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结。”活动策划人、书画教研室主任孙阿琛表示,这种“行走的课堂”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,让艺术教育更贴近真实的文化生态。行进过程中,不少学生通过手机拍摄素材,为后续创作积累灵感。带队教师孙阿琛介绍,这种“户外写生+馆内研学”的复合模式,是学院推动“新文科”建设的创新尝试。
二、以展为媒
把专业课堂搬进美术馆。步入展厅,“翰墨润中原”河南省美术书法作品展的300余件精品力作映入眼帘。展览涵盖国画、书法、油画等门类,既有传统山水花鸟的意境之美,也不乏现代书法的创新表达。师生们分绘画、书法两组,分别在孙阿琛、李涵、施程耀几位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启深度研学。
绘画组:解构千年笔墨的当代演绎。在《壁立千仞》、《待有烟云》等大幅国画前,李涵老师从构图技法讲到文化意象:“注意看这幅画的皴法变化,传统斧劈皴中融入西画的光影处理,既保留东方韵味,又赋予时代气息。”他特别选取不同的山水画题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,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转化路径。在《故园情深》等工笔花鸟画作品前,孙阿琛老师详细讲解了作品的技法、构图、色彩关系的处理,以及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吸取学习的地方,国画专业学生深受启发:“原来我们熟悉的风光,经过艺术提炼后能产生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,这让我对写生创作有了新认知。”
书法组:触摸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。施程耀老师带领学生在书法展区展开“字里行间的文化解码”。从甲骨文拓片到当代实验书法,他通过书法一等奖的篆书、隶书、小楷、行草书等展品,串联起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。讲到:“这件作品在字体结体的特征上融合了魏碑,在布局上又吸收了行草书的布局特点,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也可以吸取这样的方式,在基本功打扎实的情况下,把各种书体融会贯通。”施老师以创作案例,激发学生突破传统技法的创新思维。
三、双向赋能
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样本。活动现场,师生互动频繁。在《待有烟云》作品前,李涵老师引导学生们围绕"如何构图和用现代色彩表现传统文化"展开讨论,这种开放式的现场教学,让美术馆变成流动的学术沙龙。
“以往在课堂讲理论,学生总觉得抽象。今天面对真实作品,他们对笔墨语言、章法布局的理解明显更深刻。”孙阿琛老师表示,这种沉浸式教学能有效解决艺术教育中“眼高手低”的普遍问题。在观摩后指出:“把课堂搬到美术馆,不仅提升了教学实效性,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文化批判思维,这正是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。”
以美育人:构建“大文化”育人格局。此次研学活动是文化旅游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。据文化旅游学院负责人彭宝攀介绍,学院近年来着力打造“专业+文化+产业”三位一体育人模式:一方面加强建设书画实验室、书画艺术工坊等实践平台;另一方面与周口市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各非遗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,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。
艺术之种在春天萌芽。返程的师生们带着满满的素材与思考,在春日的阳光中踏上归途。这场融合了自然行走、专业研学和美育浸润的文化之旅,如同播撒在学生们心田的艺术种子,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,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芬芳。
(编辑:孙阿琛 编审:刘海珠 审核:彭宝攀)